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資訊社會學
Sociolog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 
開課學期
99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賴曉黎 
課號
Soc2002 
課程識別碼
305 495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社112.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2_infomation_soc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資訊社會學

2011 年 春季

授課教師:賴曉黎

時間地點:每週四 234,社 205

聯絡方式:社會系館 314 室
     02-3366-1235
     sllai@ntu.edu.tw
     http://sllai.sociology.ntu.edu.tw/

約談時間:個別約定


課程簡介

   資訊社會學研究的是ICTs(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)與人類社會的相互影響。更確切的說,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數位資訊(以下若無其他說明,我們將以資訊取代數位資訊),以及以資訊為中介和通訊的各種社會效應,就這個觀點而言,資訊就是中介與溝通。我們的研究起點是:在社會的並行分化與更替分化過程中,以資訊為核心的 ICTs 具有相對自主性;亦即,資訊的應用與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則,其他場域的邏輯無法直接解釋甚至干預。然而對於資訊場域而言,其他場域也具有相對自主性。諸場域之間是相互制約、相互限制的,必須透過折射或轉化才能相互作用、相互影響。只是在資訊場域相對獨立下,諸場域之間的互動變數更多、問題更複雜。作為一個具有相對自主性的場域,ICTs內部自有其運作邏輯,也有自己的遊戲規則。不可避免的,一方面我們必須面對某些ICTs特有的相關背景、專有名詞以及討論議題;另一方面,作為社會學的次領域,我們也必須關心諸如行動、關係、權力與結構等面向,除了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問並期待給出具批判性的貢獻。然而由於時間限制,課程內容必須有所取捨。本學期我們將試著從回歸資訊本身的立場上,著重於資訊作為中介的這個面向,與同學討論從社會學的角度資訊是什麼?如何研究?通過工具人和遊戲人 (Homo Faber/Homo Ludens) 的分類架構,我們探討形成資訊場域的「預設」或「世界觀」以及這種看法對我們的影響。有關網際網路發展史以及ICTs諸多技術議題,課程內容無法全部囊括,同學若有興趣,請自行參考相關文獻或修習相關課程。

   課程從Bateson對資訊的想法出發,接著我們處理Bourdieu對場域的討論,並試著建立資訊場域的相對自主性,以建立資訊社會學討論的正當性。之後,進入工具人和遊戲人的分析脈絡,通過對 Arendt, Heidegger, Wittgenstein, Huizinga & Gadamer 的再詮釋,我們要對他們提出的社會學概念賦予新的意義,並以這些概念回過頭來討論新的社會學議題。由於值得討論的問題不少,課程中我們只能選擇幾個主要概念,藉著幾個重要思想家的原典分析,再通過課堂內外的討論,期待對我們的存在處境有更深刻的瞭解。

  課程的設計兼顧閱讀與實作面向。(1) 閱讀部分:除Bateson與Huizinga 只閱讀一次外,其他文本都閱讀兩次以上。第一次同學以中文本為主,當週作業要做出概念圖與學術社群;第二次之後必須參考英文精讀原典,並回答教師提問。(2) 實作部分:如何利用資訊時代的特點,幫助我們搜尋、篩選資料,之後分析、處理資料,最終完成一篇報告(也就是 search/research 的辯證)。除了網路基本的Google, Google Scholar外,充分利用本校圖書館的各種電子資料庫,從建構研究對象到清楚明確的提問,最終列出具份量的閱讀書單,並於學期末繳交一份有相當份量的報告。課程這樣設計,真的相當重,相信對老師和同學都是一個考驗。過程中要面對大量資料的搜尋、篩選、處理等諸多問題,希望同學接受挑戰並盡力克服。因此,這門課非常需要你�妳的投入,也會擠壓你�妳的時間。然而,只要你�妳有足夠的耐心,當學期末重新檢視努力一個學期的自己時,這一切都會是值得的。

課程進行

  修課同學必需分組,每組 3 ~ 4 人並推舉組長一人。選課確定後,組長請務必將全組名單寄給老師(含系級、學號、姓名、 e-mail、網站筆名或暱稱),組長並請留連絡電話。確定修課的同學必需上教學網站註冊,各小組擁有自己的版並可自行命名,但至少要有兩個討論版,即:「文獻討論」版和「期末報告」版。所有文件傳遞、消息通知與作業繳交等,請全部 po 到小組自己的版上,並請自行備份。相關網路問題,請洽任課教師。

  課程包括四部分:

1. 教師講授:學期大半的課程由教師主要以演講方式進行,內容著重實例討論與概念分析。
2. 每週作業:每週小組必須 (a) 至少討論一次,出缺席狀況請組長記錄並 po 版;(b) 閱讀文獻並以小組為單位繳交作業。以上工作請於下次上課24小時前完成,並 po 到「文獻討論」版,切勿遲交。無故遲交兩次者視同一次未交,退件需與下週作業一起補交。無故不參加小組討論,三次(含)以上必須與教師面談。
3. 個人作業:修課同學期末必須繳交一份個人作業 (a) 在掌握主要參考資料後,重寫教師提問;(b) 同組同學的作業不得重覆,亦不得與期末報告重覆。注意:未繳交個人作業者,學期成績以不及格計。
4. 期末報告:課程進行中,小組可自行決定期末報告主題,研究對象限本學期課程內容。確定期末報告題目後,每週均須呈現期末報告的進度,請 po 到「期末報告」版。注意:期末報告必須 survey 完所有中文資料以及至少二本或六篇英文文獻,並篩選出參考書目,分為必須閱讀與延伸閱讀。期末報告最後繳交期限:2010.06.23。

  課程設計主要以同學在小組活動的參與過程為評量依據,並兼顧同學個人特質。評分方式:每週作業佔 30%,期末報告佔 30%,個人作業佔 40%。



課程進度


2 /24

課程簡介




3 /03

Bateson, Gregory;章明儀譯。
  2003 《心智與自然:統合生命與無生命的心智生態學》,頁35~123。初版。台北市:商周出版。



3 /10



Bourdieu, Pierre;陳聖生、涂釋文、梁亞紅等譯。
  2006 《科學之科學與反觀性》,頁10~143。第1版。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。




3 /17



Bourdieu, Pierre.
  2004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. pp.4~84. Cambridge : Polity.



3 /24



Arendt, Hannah;王寅麗譯。
  2009 《人的境況》,頁60~136。第1版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



3 /31



Arendt, Hannah.
  1998 The human condition. pp.79~135. Chicago 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nd ed.



4 /07



Arendt, Hannah.
  1998 The human condition. pp.136~74. Chicago 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nd ed.



4 /14



Heidegger, Martin;孫周興譯
   2005 〈技術的追問〉。收在《演講與論文集》,頁3~37。第1版。北京:生活.讀書.新知三聯書店。



4 /21

Heidegger, Martin; translated by William Lovitt.
   1977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, and other essays. pp.3~35. New York : Harper & Row.
X

4 /28

Wittgenstein, Ludwig;涂紀亮主編,陳啟偉譯。
  2003 《維特根斯坦全集》,第1卷,頁187~263。 石家庄 : 河北教育。
XI

5 /05



Wittgenstein, Ludwig.
  1922 Tractatus Logico-Philosophicus. [electronic resource]

XII

5 /12



Huizinga, J.; 何道寬譯。
  2007 《游戲的人:文化中游戲成分的研究》,頁3~113,201-46。廣州:花城出版社。

XIII

5 /19

Wittgenstein, Ludwig;涂紀亮主編,涂紀亮譯。
  2003 《維特根斯坦全集》,第8卷,頁6~128。 石家庄 : 河北教育。

XIV


5 /26

Wittgenstein, Ludwig; translated by G.E.M. Anscombe
  1953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. pp.2~92. Oxford, B. Blackwell.

XV


6 / 2

Gadamer, Hans-Georg;洪漢鼎譯。
  2007  《真理與方法》,頁143~188。第一版,北京 : 商務。
XVI


6 /09

Gadamer, Hans-Georg ; translation edited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.
  1975 Truth and method. pp.91~119. New York : Contimuum.
XVII

6 /16


學生報告
XVIII

6 /23
*繳交期末報告


 

課程目標
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